HDC健身藍圖 影片連結
許多人曾為了改變體態與健康而付出努力:在家跟著影片流汗,卻先傷了膝蓋;在健身房堅持數週或一個月,換來的只有疲憊與挫折;又或因遲遲看不見成效,動力逐漸消磨。每一次下定決心、踏出第一步、在汗水與淚水中前行,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。然而,我們常忽略一個關鍵問題——走的真是對的路嗎?
問題並非「不夠努力」,而是缺乏正確而專屬的藍圖。
我們見過太多努力卻無法持續的人:有人膝蓋不適,有人拉傷,有人因痠痛而夜不能寐;更多人在看不見進步時產生自我懷疑,甚至認為自己並不適合運動。事實上,並非不適合,而是少了一張真正屬於自己的健康路線圖。就像迷路者不是走不動,而是不知方向;健身也是如此。一次次卡關與放棄,往往源於缺乏可以依循、且能走得通的專屬路徑。
「康倍肌喚中心」由此誕生。這套由美國抗老醫師、物理治療師、運動指導員與營養師共同實踐與開發的健身邏輯,凝聚了我們在過去十七年間陪伴數千名客戶走出焦慮、痠痛與疲勞、重拾自信與健康的經驗。2024年,我們正式建立中心,並提出「HDC 終極健身藍圖」,在無數次調整與驗證後,整理出一條最不易中斷、最能走向成功的健身路徑。它不是迷因式的暴力訓練,也不是苛刻節食,而是從個人的生活節奏、身體條件與心理狀態出發,逐步建立穩定與可見的改變。
多年來的誤解,往往讓人以為重量一定要越練越重、流汗越多才有效;以為有氧運動要延長到一小時以上才算「有誠意」;以為「少吃多動」是唯一減脂真理。研究已多次指出,訓練量並不等於訓練質,過度訓練反而會破壞代謝,使人陷入「放棄—重來」的循環,肌肉也因此一再回到原點。再者,若在運動後三十分鐘內未做好營養補充,訓練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。
HDC 終極健身藍圖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:
一、科學化週期訓練:依照身體恢復週期進行週期分配,針對減脂、增肌、功能提升或復能等不同目標設計結構化課程。
二、動作保護機制:以「不受傷」為首要原則,全程由治療師把關,確保無論年齡與身體狀況(包含曾中風或有運動傷害者),都能在無壓環境中強化基礎肌群。
三、輪班式肌肉刺激:避免重複刺激固定肌群造成卡關,採「下肢日/核心日/上肢日/全身日」的輪替,降低疲勞與勞損、提升成長效率。
四、營養時間點導向:重視運動後三十分鐘內的營養補充,並以專業飲食設計促進肌肉合成與脂肪代謝。
課程安排方面,我們強調肌肉修復需時 48–72 小時,過度集中訓練將導致恢復不足與受傷風險提升。因此採用不同肌群「分日訓練」以降低累積疲勞。建議訓練頻率為每週一至兩次,甚至一次亦可,並與恢復性運動(如瑜伽、皮拉提斯、紅繩訓練)輪替,再配合運動按摩以舒緩緊繃與減少勞損,使身體獲得完整修復後,再循序邁入下一階段的強化訓練。
在成效追蹤上,每次課程皆由醫師開立運動處方;課後由教練與物理治療師撰寫運動日誌,整體評估肌力與肌耐力,建立完整的紀錄與追蹤表。每六週,醫師與客戶共同檢視專屬紀錄,並適時調整訓練方向,確保路徑持續貼合個體狀態。
許多看似不可能的故事,正是改變的見證。三十六歲的吳先生長期肩頸痠痛,過去運動三天、酸痛七天,長年在「運動—放棄」之間循環,如今第一次感受到運動帶來的快樂。五十四歲的廖女士按藍圖訓練六週後,腰圍縮小四公分、體重減少八公斤,精神顯著提升,也首次理解「減脂不必捱餓」。在真實案例中,平均可見 5–12 公斤的體重下降、3–5% 的體脂下降,並可能增加 3 公斤的肌肉量。無論 60、93 或 17 歲,只要在安全守則之下,皆能看見改變。真正需要改變的,不僅是儀態與體重,更是對自己的信任。
HDC 終極健身藍圖,旨在終止「亂練、亂吃」與獨自硬撐的循環,以專業的陪伴,協助每一位願意重新開始的人,找到能長久走下去的道路。我們的客戶自去年以來持續進行、鮮少中輟,因為他們切實感受到訓練帶來的改變。正如見證所言,這不僅是一個偏重醫學或營養的場所,而是整合「運動 × 醫學 × 營養」的完整體系;醫師親自參與、評估與處方,專業團隊以熱忱與嚴謹為基礎,成為銀髮族與各年齡層都能安心依靠的健康基地。
現在,請為自己領取一張清晰而可靠的健身藍圖。當方向正確,步伐不必急促,改變自會穩定而可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HDC瘦身核心思維 影片連結
多數人減重失敗,並非缺少方法或意志力,而是欠缺一套能長久運作的系統與認知。市面充斥節食、代餐、燃脂產品與新奇運動,但真正能持續瘦下來的人,靠的不是三週衝刺,而是把「瘦」變成日常節奏。肥胖與體重管理牽涉壓力、情緒、自我形象與社會污名,若忽略心理層面,往往陷入節食—破戒—懊悔—復胖的循環與無力感。
本文提出四大面向:系統、規律、情緒、目標。
一、系統:環境勝過意志力。
先覺察生活是否充滿誘因,建立兩套最簡單的系統。其一是「最笨飲食系統」:以2:1:1 餐盤法安排每餐——蔬菜兩份、蛋白質一份、主食一份;若能長期低醣者,再酌減澱粉。八成飲食行為由環境決定,請果斷清出家中「破功食物」,不必轉送他人。其二是「最簡單運動系統」:以無痛起步養成原子習慣,如每日 1 分鐘快走起,逐日累積到多次 1 分鐘;或設定日內最小步數門檻,並每 30 分鐘起身活動,其健康效益往往勝過久坐後一次性的大運動。每逢達標,刻意停留數分鐘享受成就感,鞏固獎賞回路,讓身體喜歡上這份節奏。
二、規律:可執行的排程優於靠動力撐。
將運動與飲食行為固定日子、固定時間、固定綁定(如刷牙後抬腿三分鐘、午餐後站立五分鐘),並以手機計時,鬧鐘一響即止,避免過度超額導致日後抗拒。另以如果—就的事前規則因應變數:下雨則改居家瑜伽,外食則主餐清淡。把流程當作拜訪要事對待,不隨意取消。
三、情緒:辨識勝於硬扛。
約四成的暴食並非飢餓,而是情緒尋求出口。意志力如電池,人人有限,勿與他人比較。實作兩步驟:先問「我是真的餓?還是需要被安撫?」若是情緒,給自己三選一的替代行為(散步、泡澡、短暫躺臥),並以5–30 分鐘觀察法轉移注意力;即使只撐過一次五分鐘,也要給予肯定,因為你已打破「立刻進食」的慣性。
四、目標:內化優於外在壓力。
減重不是為取悅他人或穿上某尺寸,而是為了成為更輕盈、自主的自己。透過視覺化強化內在目標:使用紀錄 App 打卡、製作願景板、保留過去與期望身形的對照,以每日小進步餵養自我效能。當目標真正屬於自己,才能撐得久、走得穩。
總結而言,減重的關鍵在於:把環境調成不需自律也會成功、把行為變成規律流程、把情緒轉化為可被安撫的訊號、把目標深植於內心。不必更拼命,只需更聰明;日復一日的小更新,終能把「瘦」活成你的日常與構成。下一步,可參考「HDC 瘦身核心思維圖」,系統化拆解你專屬的減重路徑,走出惡性循環,輕鬆自在地成為你最喜歡的樣子。


